五年

8月5日,是我来美国的日子,转眼5年。

5年中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或者说,来了美国以后,5年中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我想是比较容易客观的看待问题了。美国不是天堂,中国更不是地狱,各有长处短处,硬要找一个完美的地方,估计要失望了。大体说来,男士是应该回国的,有了黄金屋后,自然不愁颜如玉的,女的感觉还是留在美国比较好,至少‘剩女’现象在国外不存在,甚至中国女性在国外还是很受欢迎的说。

最近在研究护肤品,其实一直在对护肤品情有独钟,从最开始的看牌子,到后来的看产品理念,到接下来的看成分,我觉得我的护肤品造诣已经和个精细化工专业的也不差上下了。但是最新发现的,却是护肤品原来和文化如此密切相关,仔细想想,着实有点好玩的。

先说最熟悉的,中国和美国。

话说我脸上去年狂去海滩暴晒后,竟然在两颊起了一片淡淡的斑点,第一次照镜子的时候,连死的心都有了。于是上班也碎碎念,后悔不该去海滩,不该没带帽子,不该在海滩呆的时间太长,不该没有补涂第二遍防晒霜,总之,能后悔的地方,都念叨了一遍了。连我在公司的位置,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我也嫌弃了起来,硬要把我的桌子搬到了没有阳光的地方。最后实在被我絮叨到不行,老板蔑视的看了我一眼,‘不就是点斑么,做个小手术就行了,2分钟就搞定了’。的听了当场石化3秒钟:就算我对那几块小斑点有些耿耿于怀,也没准备直接来个手术啊?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后来一研究美国的护肤品,发现美白祛斑产品,全是以直接作用患处起效的,原理就和手术一样,咔嚓把有斑的皮肤去掉就好,还有不少号称老年斑都能去掉的,熟悉护肤品机能的应该都知道,祛斑是护肤里面最难的一项了,能去老年斑的,不知道机理强成啥样子。再后来,看到美国的抗衰老去皱产品,全都一样,都是把皱纹眼袋什么的当皮肤病治呢,更好像是,手臂不舒服?割掉好了,哈哈。以至于美国的抗生素,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用了美国的抗生素,一般抗生素都不管用了,连人体自身的细胞抗体都不管用了,只能有病就吃/打抗生素。显然这等重手法对待我脸上那似有还无的两块小斑,有点过于激烈了,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中医。要说对中医赞不绝口的,其实是我一同事,她老人家已经到了没有中医不行的地步。定期针灸,治疗颈椎疼,心情不爽(没错,就是抑郁压力大),经期综合症,把火罐刮痧,她是常客,还动不动拿几个中国药名给我,让我帮她买,我一看,都繁体字的,我都没见过的,属于文化遗产级别的药,唯一见过的,竟然是‘狗皮膏药’--风湿止疼膏。在一个老外的影响下,我这个中国人开始留意中医(惭愧一下,真的是老外影响的)。于是今年回家,买了一批七子白磨的粉,据说可内服外敷的,我没敢内服,但是外敷了几次,竟然效果十分显著,还有珍珠粉,貌似效果也让我惊讶了半天。搞了半天,大概不是中医的东西不好,是之前的药太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真材实料的用上去,这效果不比美国的东西差吗!只不过咱中国的东西,那是真奢侈(我目前对奢侈的定义是,凡是需要花时间慢慢熬的,都叫奢侈),我每次用牛奶加橄榄油外加七子白粉珍珠粉调的面膜,涂脸上再洗去,都要活活折腾半个多钟头。再点上精油灯,很有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的气氛,别说,似乎有感觉斑点从体内净化,颇有天人合一的飘忽感。至此,我想中美的区别很明显了。就好像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大哥水平最高,总是防患于未然,于是病人都没感觉到病,就以为大哥是骗子;二哥次之,有小病的时候能治能防,可惜病太小,病人觉得不过如此;而扁鹊最差,只是在病入膏肓才能发现,于是动斧动凿,最终治好病人,被唤神医。中医就颇有大哥的风范,重调理重防范,重整体健康,绝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中医起效慢,但是机理实际上是激发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去对抗疾病,所以实际上对人体来说,很有和大自然互动的感觉。研究了几个真正感觉很牛的中医,同样的病也要根据病人的性别体质,春夏秋冬四时,饮食习惯等等用药,而不象美国的感冒,一百个人都是一个方。所以有时候感慨,原来我们的中医,是真正奢华的东西,这不就是现下最流行的’定制‘吗?可惜学到皮毛的多,真正学到精髓的少,就更谈不上根据各人情况‘定制’了。其实经过‘定制’的中医,起效并不慢的,可惜推广甚难。回头说我们的美国扁鹊,有斑了,搞个手术去斑,阑尾炎了,切除一下阑尾,其实也是不能替代的。所以,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也不能简单就理解成扁鹊最差。毕竟到了只能动刀的地步,还真的只能扁鹊来医。综上所述,大家没病防身的时候,就多用中医来调养吧,尽量少到扁鹊那儿去找刀受。

中美这两个最截然想反的理念说过了,再说中间的。英国大概算一个中间的。英国的护肤,有名的都以精油香薰为主打。全球有机植物精油品牌,英国占大头,精油这个东西,其实是很接近东方的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理念的,连我去英国,都可以感觉到英国很多象传统中国的地方:比如,喜欢招待客人住家里,而不是把客人送宾馆去(送宾馆的是美国);比如,等级制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毕竟英国有英皇,对贵族的倾慕之情也随处可见(而美国,大概是最没有等级观念的国家了),这点和中国很象,就好像中国吃饭的位置都是论官阶排的一样。但是英国选取精油的过程,则与美国相近,标准明确,而培育那些植物更是对水,土成分与含量有明确要求,这点就不象中医捣浆糊。我记得中医里面有一味美白去斑的药,是什么鸽子粪的白色部分,或许这个真有效果,但是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往自己脸上招呼。于是,私下里,把这类药归为捣浆糊范畴。

再说瑞士,我最近对瑞士的护肤系列是草的不行,但是限于我的护肤品库存刚新上的货,没用完之前,只能看着解馋了。瑞士的文化颇有中国古代隐士风格,就是不做广告。瑞士的生物技术,估计是全球最先进的,所以你可以在偶尔的边角新闻上看到,哪个哪个明星又去瑞士花几十万注射羊胎素活细胞等等。瑞士几个顶级牌子,都不做广告,只在美容院出现。看网上一些人的使用感,也颇有些气人的意思,某人说,用瑞士的东西也感觉不到啥特别好的,就是没感觉不好的,只是一旦换成其他的牌子,马上就这毛病那毛病都来了。老爸号称几十年的行医经验,近年来悟出的道理就是‘最好的就是没啥感觉的’。比如你手好脚好的时候,断不会想起来每天去关注手脚一下的。貌似瑞士的护肤品是达到了这个境界。如果有人有兴趣,这里写一些这些牌子,供大家晚饭后做做功课:vermont (法尔曼),cellcosmet(瑞妍),swiss perfection (忘了中文名字了)。价格当然是不菲的,密集护理比la mer还贵,但是感觉效果比la mer好。为啥说感觉呢?因为我还没开始用瑞士线的东西,只是用了la mer,而且在系统学习了使用手法后,还觉得有点油的不行的感觉,所以在期待瑞士系的东西更好吧。回到文化,瑞士系护肤品也和瑞士的文化紧密相连。看看瑞士著名的东西,都是做到很极致的低调奢华的东西,比如表,甚至那把军刀。

这样想来,真是有趣的。可惜小的时候学历史,都只学了著名人物时间了,如果能学学经济文化发展演化再和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倒真是一件乐事,而且也会有用很多吧。知道这些文化的前世今生,真的对各方面都很有好处呢。

来美5周年几年,虽然有点跑题了,但是,想哪儿说哪儿吧。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