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语言,两段人生

出来美国的时候,从来没想到,语言的不同连带会造成我好象两个人一样。从思维,到习惯,到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方式,生生觉得,自己多活了一个人生。

也许这个问题开始就有,只是随着对美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越来越明显。在此,讲几个小故事。

突然发现这个问题是最近找房子。找房子已经1年了,找的我心力交瘁,身心俱疲,直到最近,Mike老人家终于允许我请了个买方中介。请中介我们没找人推荐,听了太多因为熟人推荐的中介,结果最后闹的不愉快的经历,再加上我觉得只要中介尽心工作,认识不认识他其实区别不大,于是在我们看房中遇到的中介中挑了一个,然后做功课看他的review,还故意两个月没搭理他,他还坚持不断的给我很有耐心的发邮件(不是那种系统邮件,而是手写邮件),电话留言,于是觉得他很有敬业精神,就选了这个。第一次接触,我打电话过去,谈了各种房子有关问题,结束挂电话的时候开始感谢。来美时间稍长的人会有体会,美国人有超多的原因感谢,比如平常的去人家吃饭,主人最后要说,感谢您的光临,客人则要说,感谢您的邀请,这是普通的。再比如,工作合同到期的时候,老板会说,感谢您的帮助,员工则会说,感谢你给我这个参与的机会。再再比如,我每次做个饭,小麦会说,谢谢你给我做饭,我则要说,谢谢你欣赏我做的饭(这个我用中文写出来,就感觉很扯了,我不敢想象我要是对我妈说,谢谢你给我做饭这种肉麻场景,说实话用中文我也说不出来,但是在美国很正常)。总而言之,就是P大个事也要互相谢来写去。我上面写的是简略版本的,我们老板每年圣诞前送我圣诞礼物的时候,会双手捧着礼物给我个完整版感谢,大概要能谢个30-40件事情,持续长达3分钟之久。第一次听这个谢谢对我简直是一种折磨啊,因为模式是,对方谢你一下,你也要谢回去,好象打网球,要有来有往。我大概谢了2句就实在找不出要谢的东西了。因为在中国,谁能站在那儿连续不停的谢个3分钟呢?(题外话,很多中国人觉得美国人这么客气显得很假,但是经过我长达6年对我老板的不间断观察,至少这个对她来说,真的只是习惯的一部分,因为她们对自己的父母,亲戚,男朋友都是这样谢的,特别是,她父母也是这样谢回来的。另外一个是,她每一个谢谢后面都跟的是很具体的一件事,即使是感觉假,但是至少也让你觉得,你为她做的所有事情,她都是知道的,真正有多感谢先不讨论)。回到那个中介,我们电话谈完挂机之前,我开始了惯例的感谢。我感谢他持之以恒的给我发邮件即使我一封没回的敬业精神,一直给我电话留言告诉我最新消息的持之以恒,一直通过邮件教我买房子过程的渊博的专业知识,在我没回邮件也没有生气而是继续发的耐心和锲而不舍,在我第一封邮件说要谈谈就马上回电话的快速反应,在我说希望和他合作(注意,在美国不说我雇你,而是说我希望和你一起工作/合作)后,他一系列建议所反应的为顾客着想的优异的服务态度,我说着说着,发现对方没声音了,于是我突然意识到,他没啥东西可以谢我的了,等我迅速把我没说完的感谢结束,放下电话,止不住狂笑出声。不知不觉间,在我那个堪比政治明星的老板影响下,我竟然说的一个资深销售(中介也做销售中介,年纪大概45左右)哑口无言了。而且,我说的时候,也没觉得很过分或者很假怎样,只是例行公事的说一下而已,因为每年我都会有一个比这还长的感谢要说,每完成一个小项目,我也会听到一个类似的感谢致辞。但是你要是让我用中文说,我自己想想都觉得鸡皮疙瘩掉一地,我要是敢对我娘用上那一大段感谢,我怀疑她老人家的牙都得酸掉。于是突然间,说这两种语言,就好象两个不同的人一样,给了我不同的经历。

另外一个,则是和小麦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的。美国人争论很多,一起team work的时候争论,有不同看法的时候争论,你可以很容易听到‘我不同意你这种看法’ 的话当面讲出来。因为美国有很好的对事不对人的表达方式,所以讲的人不觉得说出来会冒犯对方,听的人也不觉得被冒犯。但是到某一点,大家会坐下来开始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开场白是‘让我们来讨论怎么解决它。let’s discuss how to solve it.’ 我跟小麦,那是不同占80%,绝对属于互补而不是类似型的。互补型的好处就不用提了,缺点是,很难达成一致。比如,我要买个游泳衣,我的要求是,一定要显眼,这样如果我溺水了,2里地外救生员就可以看得,哦,水下面好象躺着个人,绝对是从安全第一考虑的,所以,我选的颜色都是黄色,或者鲜艳的橘红,就好象黄色的停车线和红色的停车标志一样。小麦同学认为我应该买一个优雅低调的,比如深蓝色,比如黑色。于是就一件游泳衣,我们整整花了半年时间才买到,妥协的结果是,那件连体式游泳衣上半部分肩带什么的是黄的,下半部分文胸下缘到裤子部分是黑的。。。。如此类似的事情有,吃chicken pie,我喜欢吃外面焦脆的壳,他喜欢吃里面的鸡肉,还是我认为最没味道的白肉。吃龙虾,我吃虾黄,他吃肉。总之,生活中,凡是能分成两半的事情,一定是他喜欢一半,我喜欢另一半,但是不能分成两半的事情,就糟糕了,就要开始争论。但是,用英语吵不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即使对他也一样。首先,即使知道怎么说,那词也不经常用,所以吵的磕磕巴巴的。其次,我急的时候,该同志就不说话了,基本上我还没急着说2-3句,他就不说话了,然后到第5句上,人家就大手一挥,说,原因不重要,让我们来讨论怎么解决它吧,你想我怎么样?人家真摆着态度用你说咋整就咋整的姿态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反而不好意思继续吵了。这就是,虽然我们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木有啥相同的,但是我们很少吵架,2年内大概吵了1次还是2次。主要是还没完全进入吵架阶段,就开始进入讨论解决方案阶段了,于是自然把重心从指责他这不对那不好,变成了,该怎么办。时间长了,我也学会了,在还没开始吵的时候,就进入讨论解决方案模式。如果用中文,那一连串行云流水的指责瞬间就出去了,我吵的正欢腾着呢,怎么能想起来突然急刹车来讨论解决方案?

还有,就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中国现在两口子讲究打是亲骂是爱,谁要是相敬如宾,自己都觉得肉麻不自在。但是我相信我们的老祖宗,肯定有一段时间是讲究相敬如宾的,否则也不会有这样的成语流传。在美国,两个人基本上做到相敬如宾,而我也觉得慢慢更习惯这种方式。因为其实相敬如宾,是一种习惯,真的和爱不爱没那么大关系。举例,无论我做个饭,还是刷个碗,小麦都会说,谢谢你。如果我不做饭,不刷碗,小麦也不会觉得这是该我做的,他会首先考虑他愿意不愿意做这顿饭,如果也不愿意,他就会提出,出去吃。打扫卫生也一样,他从来没要求我打扫卫生,都是我不忙的话,就每周打扫一次,忙的话,小麦看我没有动弹的意思,就自己打扫。就好象如果客人帮你打扫卫生,你会说谢谢,如果客人真不打扫卫生了,你也不觉得那个就该客人做的。而且,美国人说话有一个很有趣的发问方式。比如,在中国,如果俺娘想让俺爹打扫卫生,就会大喊,xxx,把地拖拖,绝对的祈使句。但是美国的表达方式是do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你想去XXX样吗?用在上面的场景是,你想把地拖一下吗?更客气的问法是,你介意拖一下地么?基本上这样的问话,他是祈使句的意思,就是让你去拖地的意思了。如果你真说,我不想,我介意,美国人肯定会惊讶的掉一地眼镜。同样还有开始加班,每次无论加班或者什么,老板用的口气都是,你想周末加个班么?NND,我当然不想。但是,你想在中国,如果老板说,周末加班,有多少敢不去的呢?于是,我只能乖乖的说,行啊。结果就变成,我“想”周末加班的,而不是老板要求周末加班的。于是,那些拖地啊做饭啊,如果小麦问你想做饭吗,基本意思是,你去做饭,而我还得回答,嗯,行啊,结果变成是我“想”做饭的了,虽然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做饭。总之就是英文的很多表达方式,让你不得不相敬如宾,因为那是大家都习惯的说话方式。于是,俺对小麦也客气的很,表现为,半夜12点的时候,突发奇想去买CVS的25折的化妆品,我问人家小麦,你介意跟我一起去CVS吗?小麦满脸不情愿的说,好吧。。。。。由于CVS每年有一次会有很多化妆品25折,而每个CVS里面打折的东西又稍有不同,于是在那一段时间,小麦天天抱怨说他都可以闭着眼睛画boston周围的CVS地图了。可是在他跟我一起去的时候,还是他“想”去的,而不是我逼他去的,哈哈。

总之,用中文和用英文的时候,我自己有时候都觉得自己象两个人,十分有趣,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经历和感受啊。

//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心无旁骛

整整一个月,工作不忙,忙些琐事,每天留一块时间来思考,今天正式进入9月繁忙期最后一天,以此文来提出更多问题,结束我的思考。

话题从美国的华裔状态谈起,前一段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应试生涯结束后,美国亚裔的那群超优生都过得如何?”文中谈到一个事实:亚裔在美国人口中占大约5%,但在企业管理层中仅占0.3%,在董事会中还占不到1%,在大学校长中占约2%。在财富500强企业中,仅有9名亚裔CEO。在一些亚裔集聚的特殊产业,情况也大体相似。硅谷中1/3的软件工程师为亚裔,然而在圣弗朗西斯科湾一带的25所最大型的公司中,仅有6%的董事会成员是亚裔,仅有10%的公司管理人员是亚裔。根据2005年的一项调查,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终身聘用的科学家中有21.5%为亚裔,但实验室或分部主管中只有4.7%是亚裔。文章的结论是,中国的教育不是适合培养领袖的教育,结尾以一个问题结尾‘你要如何清空18年的中国式教育’?

首先,我对这个结尾的问题,就很不以为然。因为如果亚裔或者说中国,想在个人和国家的层次上与美国竞争的话,完全否定自己绝对不是一个对待竞争对手的方式。作为平等的竞争对手,你应该做的是,分析自己和对方的长处短处,吸取对方的优点为自己所用,同时发扬自己的优点去攻击对方。文章以贬低的口吻来评价亚洲/中国人的长处“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在亚洲人天生适合做‘辛苦工作’” 以此来说明,亚洲人不适合领导岗位。我就纳闷了,啥时候有能力做‘辛苦工作’倒成了个缺点了?个人认为,缺点是,没有用脑子去辛苦工作,没有辛苦的去创新,没有辛苦的去走出自己的风格。然后说,‘相比之下,他遇到的白人律师总是擅长把自己描绘成高人一等,超越“苦力”。我想,这里的‘苦力’定义,大抵是只做技术工作,只知道服从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可是,难道‘有自己的想法’不辛苦吗?‘创新’不辛苦吗?‘创新’‘有自己的想法’,对任何人,不管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辛苦的。只不过因为美国作为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在经济技术等很多领域都是领先的,由于领先,所以没有其它的人可以学习,而只能努力的去自己创新,等于说美国人为了创新二字,已经经过几辈子的积累了。反过来看中国,近几百年来一直积弱,根本用不着创新,前面有着无数的例子可以学习,于是,中国人有着超过美国人的学习能力(文章中的数字不是也说啦,亚裔的人学习好么,5%的亚裔能在顶尖学校占有15%-20%的席位?)于是在这场国与国的较量中,中国用超过其它国家的学习能力,努力的向前奔跑啊奔跑啊,终于突然有一天,中国发现自己马上要成了第一了(美国很多权威金融机构分别预计,中国的GDP要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第一),中国要和美国同台竞争创新领袖能力而不是学习能力了,一些人开始跳出来,用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口气,说中国的教育等等这样那样的不适合领袖。看到自己的缺点,当然是好的,可是盲目否定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渺茫的。就好像作者说要怎样清空18年的中国教育,难道清空了就能成功吗?恐怕清空了更大的可能性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了,别人的东西没学会,邯郸学步最后连走路都不会了吧。我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把优点发扬光大,把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比如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学习过来,自然就有了中国的领袖之路。所谓领袖,你第一个走在这条路上,别人都要跟你学习的时候,不就自然是领袖了?找到你自己的那条路,才是现在无论是亚裔作为个人,还是中国作为国家要反复思考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美国,有这个狗屁问题,换了在中国,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虽然不多可是也逐年增加了,但是在中国政府和大国企里担任高管的美国人,又有几个呢?写到这儿的时候,自己都忍俊不禁的笑出来了。

最近有时间,看了几本书,蓝海战略这个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的书也看了个内容提要,呵呵,主要是要有选择性的读书,非投资类的,我就不深入研究了。但是,至少,我看到了‘蓝海战略认为,聚焦于红海等于接受了商战的限制性因素,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求胜,却否认了商业世界开创新市场的可能。运用蓝海战略,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 买方需求,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摘自百度)如果说一个企业小如一个人的大如一个国家的话,那是不是也意味着,这个人/国家,不应该死盯着竞争对手,而应该超越现有的竞争边界呢?学习,如果能集中在一个点上,总有尽头的时候,而看到尽头的时候,绝对是应该庆贺而不是自怨自艾的,相反在看到尽头的时候,应该看到的是另一个崭新的开始,终于,从个人来说,就是亚裔,从国家来说,就是中国,开始走在最前沿,开始创造和制定游戏规则了。这难道不应该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么?

也许很多中国人,自己没有感觉到,在中国经济崛起的时候,西方上次甚至开始出现了一拨人,认为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更适合国家发展的制度,要求美国的政府更多的参与经济管理当中。当我有幸亲耳听到一些美国议员们开始思考这个假设的时候,心里的骄傲是无法用语言来表示的。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要让别人尊重你,你完全否定自己是做不到的。

同样的道理,适合中国,适合亚裔,也适合我自己。我终于走出了,PE没有职业阶梯的困扰,也走出了,应该怎样发展的迷茫。是时候了解自己,发扬自己了,真的有一天,你前面没有人可以学习的时候,那可真的是个值得庆祝的时刻了呢!

在我写完这篇日志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个文章

http://www.jiazhang100.com/thread-42464-42-1.html

与‘应试生涯结束后,美国亚裔的那群超优生都过得如何?’评论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令人高兴的是,这个文章是在探索,探索怎样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不是简单的清空我们18年的教育。共享,共勉!

发表在 未分类 | 一条评论

中美婚姻观

自从我有了个男朋友以后,就开始收到这样那样的建议,期间非常有趣,特此一记。

中方观点就不用说了,我们一向不提倡多样化(或者说,貌似提倡,行事则完全不同),于是一边倒的观点都是‘快结婚吧,年纪不小啦’, ‘我和我媳妇认识三个月就结婚了,你都考察了那么久了还考察啥’,‘觉得合适就不要放过’ 等等等等。

美方观点,就非常有趣了

观点1:先别急着结婚,你还年轻呢(不知道从那个计量度来考量的,我还年轻),先enjoy这个男人吧。(享受这个男人?)

观点2:先别急着结婚,你在美国不体会一下和各国人谈恋爱就结婚不是太亏了,另外,你找的那个太大了,现在25岁的小伙子很有趣。(天知道,我男朋友只比我大2岁)(该女士之前只和比她小10岁的男士恋爱,最近这个年龄有更加下滑的趋势)

观点3:先别急着结婚,我和我老公在一起10年才结婚,你要确定,你跟他在一起开心,他会关心你,你们有共同的爱好,即使两个人长时间在一起,也不会觉得对方无趣,欣赏你也被你欣赏(此处省略论文一篇)。最后该女士问,太多了,我记不清楚了,你要不要我把当初我找老公的list给你,你对照着一条条打勾,也就5,6页的问题的样子。(我瀑布汗了一下,5,6页我们考量公司核心的due diligence都做完了)

观点4:还有一个超喜欢中国文化的美国人竟然跟我说‘谈恋爱不结婚就是耍流氓,快结婚吧!’我当时都笑喷了。

总之,你懂的,结论只有俩,结婚或者不结,但是我站在两种文化中间的十字路口上,感受着文化的不同,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啼笑皆非的感觉。只是深层次的区别是,中国的建议,还是基于这个社会认为,你该怎样怎样了;而美国的建议,则更基于,你自己怎样舒服怎样来。我怎么选?当然是选自己舒服的了,社会认为我好或者不好,有值半毛钱么?我不高兴了,社会也不负责。何况我这次开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先以美方的正常婚姻观为指导,那就是找个‘我最好的朋友’,在这个总纲大原则下,我最近一年来心情非常之好,或者说,幸福。有一个人,可以让我把高兴的事情,难过的事情,骄傲的事情,丢人的事情都告诉他,而且不会被奚落;有一个人,可以让我在紧张的睡不着觉的时候,开车过去,抱着他的沙发,5分钟内就睡的人事不醒;有一个人,可以出去玩的时候,一起找路,一起迷路然后一起发现新的景点,让一路过来都充满笑;有一个人,可以跟我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互相心疼着对方,我想,这已经是我的最高要求了。特别是互相心疼这一点,看着就觉得触摸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让我倏忽间想起我们那些古老而美好的词语,举案齐眉,相濡以沫。

结婚/不结婚,重要么?

发表在 未分类 | 一条评论

T字人生

据说,正确的人生应该是T字人生,有一横的广度,即见过无数的新事物,又有一竖的深度,能体会那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的妙处。

我在找我的竖应该画的地方,或者说,应该怎样画。PE听起来是个响亮的名字,但是自有其中工作的尴尬,就是没有职业道路。你不会想去升个什么CEO,CFO之类的东西,因为CEO,CFO没有股份的话,means nothing。而你也没有机会被提升为partner,这个不是根据你呆的时间长短来定的。你只能是可以搞定一类事物,被承认,然后作为partner,这个是只有你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别人来提拔的。甚至于说,如果你不能在PE行业出头的话,那你就基本没有中间状态,连再考虑换个大公司,都是个很难的过程,因为大公司需要螺丝钉,不需要一个中层经理去考虑购并融资这种上层的事情。

最近轻松,打算用8月一个月考虑,怎样去画这一竖。有时候想想,这是个很有趣的行业,颇有些武林高手无招胜有招的意思,你从投行,或者咨询,亦或者产业内的顶尖人士,都可以很轻松的去做PE 的partner,万流归宗。可是如果你没有在任何行业做到顶尖的时候,你在PE行业也不能,甚至没有中间地带。颇有点,这世上本没有路的意思,可是关键的是,下半句不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是‘你能走出来,便成了路’。之前harvard一个会上,某女笑笑的说‘我大概是属于PE中背景比较特殊的了,我以前是当护士的’。也有之前来面试我的人告诉我,给我面试的原因是,他想看看我这个没有投行咨询背景的人是怎么进PE行业的。我只能老老实实的跟他说,我认为是运气。

这一次,我坐下来,给自己一个月,去考虑去哪儿能再找到我的运气。

这世上本没有路,你走出来了,便成了路。

发表在 未分类 | 一条评论

五年

8月5日,是我来美国的日子,转眼5年。

5年中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或者说,来了美国以后,5年中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我想是比较容易客观的看待问题了。美国不是天堂,中国更不是地狱,各有长处短处,硬要找一个完美的地方,估计要失望了。大体说来,男士是应该回国的,有了黄金屋后,自然不愁颜如玉的,女的感觉还是留在美国比较好,至少‘剩女’现象在国外不存在,甚至中国女性在国外还是很受欢迎的说。

最近在研究护肤品,其实一直在对护肤品情有独钟,从最开始的看牌子,到后来的看产品理念,到接下来的看成分,我觉得我的护肤品造诣已经和个精细化工专业的也不差上下了。但是最新发现的,却是护肤品原来和文化如此密切相关,仔细想想,着实有点好玩的。

先说最熟悉的,中国和美国。

话说我脸上去年狂去海滩暴晒后,竟然在两颊起了一片淡淡的斑点,第一次照镜子的时候,连死的心都有了。于是上班也碎碎念,后悔不该去海滩,不该没带帽子,不该在海滩呆的时间太长,不该没有补涂第二遍防晒霜,总之,能后悔的地方,都念叨了一遍了。连我在公司的位置,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我也嫌弃了起来,硬要把我的桌子搬到了没有阳光的地方。最后实在被我絮叨到不行,老板蔑视的看了我一眼,‘不就是点斑么,做个小手术就行了,2分钟就搞定了’。的听了当场石化3秒钟:就算我对那几块小斑点有些耿耿于怀,也没准备直接来个手术啊?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后来一研究美国的护肤品,发现美白祛斑产品,全是以直接作用患处起效的,原理就和手术一样,咔嚓把有斑的皮肤去掉就好,还有不少号称老年斑都能去掉的,熟悉护肤品机能的应该都知道,祛斑是护肤里面最难的一项了,能去老年斑的,不知道机理强成啥样子。再后来,看到美国的抗衰老去皱产品,全都一样,都是把皱纹眼袋什么的当皮肤病治呢,更好像是,手臂不舒服?割掉好了,哈哈。以至于美国的抗生素,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用了美国的抗生素,一般抗生素都不管用了,连人体自身的细胞抗体都不管用了,只能有病就吃/打抗生素。显然这等重手法对待我脸上那似有还无的两块小斑,有点过于激烈了,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中医。要说对中医赞不绝口的,其实是我一同事,她老人家已经到了没有中医不行的地步。定期针灸,治疗颈椎疼,心情不爽(没错,就是抑郁压力大),经期综合症,把火罐刮痧,她是常客,还动不动拿几个中国药名给我,让我帮她买,我一看,都繁体字的,我都没见过的,属于文化遗产级别的药,唯一见过的,竟然是‘狗皮膏药’--风湿止疼膏。在一个老外的影响下,我这个中国人开始留意中医(惭愧一下,真的是老外影响的)。于是今年回家,买了一批七子白磨的粉,据说可内服外敷的,我没敢内服,但是外敷了几次,竟然效果十分显著,还有珍珠粉,貌似效果也让我惊讶了半天。搞了半天,大概不是中医的东西不好,是之前的药太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真材实料的用上去,这效果不比美国的东西差吗!只不过咱中国的东西,那是真奢侈(我目前对奢侈的定义是,凡是需要花时间慢慢熬的,都叫奢侈),我每次用牛奶加橄榄油外加七子白粉珍珠粉调的面膜,涂脸上再洗去,都要活活折腾半个多钟头。再点上精油灯,很有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的气氛,别说,似乎有感觉斑点从体内净化,颇有天人合一的飘忽感。至此,我想中美的区别很明显了。就好像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大哥水平最高,总是防患于未然,于是病人都没感觉到病,就以为大哥是骗子;二哥次之,有小病的时候能治能防,可惜病太小,病人觉得不过如此;而扁鹊最差,只是在病入膏肓才能发现,于是动斧动凿,最终治好病人,被唤神医。中医就颇有大哥的风范,重调理重防范,重整体健康,绝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中医起效慢,但是机理实际上是激发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去对抗疾病,所以实际上对人体来说,很有和大自然互动的感觉。研究了几个真正感觉很牛的中医,同样的病也要根据病人的性别体质,春夏秋冬四时,饮食习惯等等用药,而不象美国的感冒,一百个人都是一个方。所以有时候感慨,原来我们的中医,是真正奢华的东西,这不就是现下最流行的’定制‘吗?可惜学到皮毛的多,真正学到精髓的少,就更谈不上根据各人情况‘定制’了。其实经过‘定制’的中医,起效并不慢的,可惜推广甚难。回头说我们的美国扁鹊,有斑了,搞个手术去斑,阑尾炎了,切除一下阑尾,其实也是不能替代的。所以,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也不能简单就理解成扁鹊最差。毕竟到了只能动刀的地步,还真的只能扁鹊来医。综上所述,大家没病防身的时候,就多用中医来调养吧,尽量少到扁鹊那儿去找刀受。

中美这两个最截然想反的理念说过了,再说中间的。英国大概算一个中间的。英国的护肤,有名的都以精油香薰为主打。全球有机植物精油品牌,英国占大头,精油这个东西,其实是很接近东方的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理念的,连我去英国,都可以感觉到英国很多象传统中国的地方:比如,喜欢招待客人住家里,而不是把客人送宾馆去(送宾馆的是美国);比如,等级制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毕竟英国有英皇,对贵族的倾慕之情也随处可见(而美国,大概是最没有等级观念的国家了),这点和中国很象,就好像中国吃饭的位置都是论官阶排的一样。但是英国选取精油的过程,则与美国相近,标准明确,而培育那些植物更是对水,土成分与含量有明确要求,这点就不象中医捣浆糊。我记得中医里面有一味美白去斑的药,是什么鸽子粪的白色部分,或许这个真有效果,但是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往自己脸上招呼。于是,私下里,把这类药归为捣浆糊范畴。

再说瑞士,我最近对瑞士的护肤系列是草的不行,但是限于我的护肤品库存刚新上的货,没用完之前,只能看着解馋了。瑞士的文化颇有中国古代隐士风格,就是不做广告。瑞士的生物技术,估计是全球最先进的,所以你可以在偶尔的边角新闻上看到,哪个哪个明星又去瑞士花几十万注射羊胎素活细胞等等。瑞士几个顶级牌子,都不做广告,只在美容院出现。看网上一些人的使用感,也颇有些气人的意思,某人说,用瑞士的东西也感觉不到啥特别好的,就是没感觉不好的,只是一旦换成其他的牌子,马上就这毛病那毛病都来了。老爸号称几十年的行医经验,近年来悟出的道理就是‘最好的就是没啥感觉的’。比如你手好脚好的时候,断不会想起来每天去关注手脚一下的。貌似瑞士的护肤品是达到了这个境界。如果有人有兴趣,这里写一些这些牌子,供大家晚饭后做做功课:vermont (法尔曼),cellcosmet(瑞妍),swiss perfection (忘了中文名字了)。价格当然是不菲的,密集护理比la mer还贵,但是感觉效果比la mer好。为啥说感觉呢?因为我还没开始用瑞士线的东西,只是用了la mer,而且在系统学习了使用手法后,还觉得有点油的不行的感觉,所以在期待瑞士系的东西更好吧。回到文化,瑞士系护肤品也和瑞士的文化紧密相连。看看瑞士著名的东西,都是做到很极致的低调奢华的东西,比如表,甚至那把军刀。

这样想来,真是有趣的。可惜小的时候学历史,都只学了著名人物时间了,如果能学学经济文化发展演化再和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倒真是一件乐事,而且也会有用很多吧。知道这些文化的前世今生,真的对各方面都很有好处呢。

来美5周年几年,虽然有点跑题了,但是,想哪儿说哪儿吧。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伦敦郊区--论剑

说到伦敦郊区,就想起来小时候的故事。初中刚学英语的时候,有个别同学发音总是不准,于是被其他同学嘲笑为伦敦郊区音,现在想来,其他人发音就准么?连老师都是中国郊区音呢!哈哈。

回到论剑。来伦敦郊区3天了,哪儿也没去,一头扎进了投资总监的历史投资记录里。边看边问,受益匪浅。该总监的投资成绩极好,十几年间平均30%多的回报(平均哦),原因并不是他投资的对象涨了多少,而是他投资的对象没有亏过。或者说,当他投资的公司亏了的时候,他会通过企业重组等各种方式来让公司扭亏为盈。所以,迄今为止,他开始投亏了4个公司共计损失7千5百万,最后通过各种方式重组企业,赚回来8千万,最后亏的没有亏,赚的继续赚,业绩自然不会太差。他说,投明星公司,就是那种赚个几倍几十倍的公司不难,只要你工作的时间够长,怎么都会碰到几个,关键是要止损。否则一个损失,可能把你的几个明星都折损进去了。一直喜欢PE这种投资方式,因为是在建设而不是在破坏。一直不喜欢对冲基金,虽然美国有专门研究机构统计数据结论说对冲基金对引起经济危机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因索罗斯而起的研究),但是还是不愿意以此为职业。在我心中,所谓的money manager也就是管钱的经理,是管钱而不是被钱管的,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越是管理的资金数量增加,心中那根线越是要分明,管钱,而不是被钱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我们对企业的研究中发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关心社区和环境的公司,要比同类企业的业绩好25%,该数据并不是在发达国家统计的,相反,是在很多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统计得来的。仔细分析原因,因为一旦企业做大以后,负面社会影响对企业的业绩很多时候比经济影响更具有毁灭性。比如,因为员工待遇不好,引起的工厂罢工,带来的损失要比产品卖的价格高一点低一点带来的利润多。而因为污染环境而吃政府罚单的公司,则几乎把整个公司的资产抹平。当你一穷二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时候,自然有一个投机就能暴富的机会,但是等你暴富后想成百年老店的时候,更多要看的,则是什么不能做了。不得不感慨中国古代的智慧,舍得,舍得,舍字在前,才有得,在我看来,正是有所不为的注脚了。

谈起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其实也正好是机会孕育产生的时候。经济危机基本上7年左右一个,上下浮动个2,3年,人一辈子的工作时间,假设5年一个经济危机,也就是遇上5,6个经济危机而已。然而一旦你能抓住一个经济危机,基本上你这辈子的贫富程度的基调就奠定了。同样,如果你被一个经济危机正面冲击了的话,看看雷曼兄弟就知道结果了。以前对经济危机感受不明显,这次在美国亲眼见到百业萧条的时候,才深刻的感到原来经济危机就在身边啊。

总之,这是我的兴趣爱好,所以这次我不想说我多么辛苦,相反,我玩的个不亦乐乎。当干一行爱一行变成爱一行干一行的时候,生活是多么的有乐趣啊。

以此纪念伦敦郊区幸福生活的开始。

发表在 未分类 | 伦敦郊区--论剑已关闭评论

炼成一个好的PE投资人要多久

没有人是天生的投资人,即使是索罗斯巴菲特之流,也有自己的成长期,炼成一个好的PE投资人要多久?这个问题在PE行业已经相对成熟的美国,有着为数不少的有趣研究。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过去的成绩对将来的成绩有多少代表性。美国人最喜欢看过去,虽然在每个看过去的报告前面,都有一句类似免责声明的东西,说过去的成绩不等于将来的成绩,就好象说没有绝对完美的市场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多判断,完全把过去等同于将来,完全忽略了不完美的那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就是不完美的那一小部分总爆发的一次代表案例)。即使如此,我还是看到了一份研究过去和将来关系的报告。报告通过分析20年跨度的3000个基金/基金经理,结论是这样的:

1. 第一期投资成绩是最好的那1/4的投资经理,只有40%+的可能性,在未来仍然是成绩最好的那1/4。而第一期投资是最差1/4的投资经理,也有18%的可能性在未来取得最好1/4的成绩。

2. 一般的PE基金,在第三年开始融资下一轮基金,按照3年一轮的计算投资成绩的话,如果某个投资经理在投资排名前1/4的基金里面呆过3期,那么这个投资经理取得前1/4投资成绩的可能性是85%,如果呆过4期,那么这个投资经理取得前1/4成绩的可能性则变成了95%。所以,要想比较确定的选一个优秀的投资经理的话,至少要看10-12年。

PE行业是极有趣的,年景好的时候,自然是大部分都赚钱,比如1980年到2000年的光景,中间的PE经理也可以达到15%-20%的收益,而2000年后,到去年,连前1/4的经理也只有不到10%的收益,而中等水平的(median)收益则降到了0一下,所以,不要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的时候啊。

但是无论如何,野兽来的时候,你不用跑赢野兽,只要跑赢你的同伴就行了,同样适用于PE投资人的选取。一个好处/也是不好处就是,在这个行业,你的投资回报好就行了,不需要通关系找门路,同样,投资回报不好的话,通关系找门路用处也不大的。

发表在 未分类 | 2条评论

Harvard VC/PE conference

今年是第四年参加这个会了。会议还是那个会议,可是4次会后感的演变,在我眼中比会议本身更有趣一点,因为这个会后感见证了我的成长。

第一次:开会当时就觉得醍醐灌顶啊,心里想,怎么有这么多牛人勒?怎么有这么多人,见识这么卓越勒?怎么人家能懂那么多东西勒?怎么人家说的我完全没有听说过勒?于是对这个行业的人深层次的五体投地的崇拜。。。

第二次:会议还是很不错滴,这个地方我也知道,那个地方貌似也听别人说过。会议是最好的和人搭讪的时候,很多牛人在会议结束后,不管装也好真的也好,总要礼貌的搭理你两句的,过了这个会,很多人对你连理都不理了,所以要抓住机会。

第三次:我发现有几个speaker讲的和事实是有出入的,有几个speaker好紧张啊,还有一个只是顺着别人的问题来回答问题,分明是捣浆糊打酱油的,哈哈。第一次出现了专门讨论ESG的panel(environmental, social,governance),原来我们还是走在了前面。

这一次:会议的speaker虽然不是每个都精彩,但是还是可以追踪一下世界投资潮流的。比如第二次的会议上,讨论的全是中国;这次的会议,竟然专门有个panel说的全是非洲。大部分speaker认为,继金砖四国后的下一个热点是非洲。中国还是有很多机会,但是热钱太多deal太贵了。

从开始无序的崇拜,到慢慢有序的思考,我毫不客气的把这个当成了自己的进步,呵呵。从会上能获得的知识性东西越来越少,实际上是我乐于看到的,本来在这个行业知识性的东西其实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把事情做成,知识性的东西只是入门的基础而已,虽然入门的基础实在是高了一点。

转记一笔今年的中国新年:老板专门给我和同事搞了个中国新年及生日party,门口挂了“福”字,进门是她鞠躬说“新年好”外加双手递过来的红包:一个包了100块人民币的中国娃娃红信封;吃的是火锅饺子八宝粥;放的音乐有点小锣鼓喧天的味道,还真的是近好多年来最正宗的一个中国年了呢。确实让我在异国他乡有些许温暖的感觉。

发表在 未分类 | 一条评论

Civil Society and Non-profits in China

最近两天参加了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组织的一个会议,会议论题如标题,是讨论中国公民社会和非营利组织的。因为一直以来,参加的都是金融相关的会议,这次参加这个和非营利组织有关的会,纯粹是因为我们的投资跟保护环境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治理污染这些非营利组织做的事情比较一致,于是,我混到了非营利组织的会议中去。

说是非营利组织,但是论题五花八门,比起投资的会议来,问的问题劲爆多了,而且,明明是讲中国的公民社会和非营利,演讲的人却大部分是老老外(即年龄50-70之间的老外),很多人从一九七几年就开始做中国的慈善及非营利组织了。回头说会议上的问题,最劲爆的3个:1. 非营利组织做的事情,在某些人的观念中,是和政府抢班夺权的,这个矛盾,你们在运营非营利组织的时候,怎么处理?2. 很多非营利组织打着旗号,说中国没有民主,没有言论自由,其实这个口号在陈独秀的时候就提出过,用民主和科学救中国,但是事实上,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人不需要民主和自由,中国人需要的是财富和权利,你们对这个问题怎么评价?3,也是最最劲爆的,我感觉这问题如果不是在哈佛的校园和一帮子老外讨论的话,估计会被关到局子里去。最劲爆的问题是,你认为,对某党,是应该合作呢,还是应该推翻?听到这个问题,我马上竖起耳朵,心里按捏一把汗。谁知道,老外也有捣浆糊的,只见老外笑眯眯的说,其实讨论应该怎样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讨论,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你能合作,还是能推翻???。。。我一口咖啡差点喷到前面的人脖子里,观众席上一片大笑。说的也是,难道现在还真有人准备武装夺取政权不成?而且听了这些老老外的演讲,我实在有些惭愧,在中国人尖酸刻薄的评价中国的党和社会如何如何的时候,反而是一些老老外,在实实在在的默默的对中国的穷人做一些有意义的救助:某老外干的是给艾滋病人送温暖类型的事,帮助艾滋病人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对艾滋病人进行关怀和心理辅导;某老外干的是贫穷农村送温暖活动,走访了139个江西,山西,贵州等几个贫穷省市的农村,在这些地方帮忙建立中小学以及宗教,而且,耗时20多年,比较有宗教的村庄和无宗教的村庄哪个更有利于村民发家致富。总之,当你知道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为我们的社会做些什么的时候,你真的感觉到,这个世界还有希望,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搞金融的,很多时候一说起来,会被人认为,非常拜金;我想类似于搞政治的一样,大概人们的第一印象也是喜欢权利吧。可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在美国,慈善基金实际上是属于金融的一个分支;而非营利,则是政治的一个分支。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相当之有趣,或者说,善恶真的是一念于心。如果政治和经济真的是最肮脏的地方的话,那真正的慈善和非营利,则是这个肮脏土壤里面开出来的最纯洁的花。所以,肮脏的,不是政治和经济,而是操纵政治和经济的那个人。在我们的新闻上,每天播报城管打人的新闻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去教育广大群众一下,城管也是可以帮助人的而且应该是帮助人的呢?我们习惯于,把政府和群众分的泾渭分明的,但是事实上,那些考公务员的人,不大部分都是群众的子弟吗?难道从被录取成公务员那天开始,突然这些人就变成吸血鬼了?

出国前,我想我是属于有些愤青类型的;但是出国这几年中,我反而对很多事情宽容了很多,然后更多的考虑,如何在现有不完美的基础上,去做的稍微好那么一点点。比如中国,在我们自己认为中国简直一无是处的时候,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评价其实是出奇的高的,他们认为:中国的爆炸式发展,是中国政府牺牲自己的权利得来的。从毛泽东没有传“皇位”于儿子,到邓小平没有终身制,再到国家的政企分离,在中央集权一步步减弱的情况下,对经济做出了巨大的推动。我以前,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但是当我知道,邓小平曾经预言,到2030年,中国会进入两党制选举时代的时候,我确实是有点惊讶的。2011,2030,20年后,我们的国家会两党选举???至少我目前,还是不太相信的,呵呵。

总之,是个出乎意料的有趣的会议,论题的多样化,也是超出我意料之外的。只是有一点,和国人的‘不谈政治’比起来,老外把政治搞的非常实在非常贴近生活,从可操作的角度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义,也给我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社会的机会,确实是受益匪浅的。

发表在 未分类 | 2条评论

小处不可随便

我在30多岁的时候,又经历了第二次成长期,这个经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或者有很多人有,但是没有细心体会的。具体说来,就是一点一点把所有做人的基本理论重新学习了一次。

这个成长期的开始是非常明显的,从去年年末开始。由于年末我们的客户都各回各家休假去了,于是我的老板终于有时间对我进行严格的管理,具体是从我写的邮件着手,我的每一封邮件,给投资者的,给合作公司的,给为我们提供服务公司的,给我们潜在被投资对象的,总之每一封邮件,都被字斟句酌的改过,发还给我,由我再发给各方客户。回来的邮件,被修正的语法错误就不说了,再遣词造句上,如果问题少,就在旁边注解,为什么这样写在美国更适合国情(从来不说更好,只说更适合,为了保护我的自尊心),如果问题多,则专门给我上个小课,为什么这样写不那样写。近期打进打出的电话会议,都是两个人一起参加,会议结束后,老板还详细跟我解释了,为什么这句话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我依稀仿佛回到了小学三年级时代,老爸严厉的给我的作文挑错别字,老妈帮我到处找些优美词语,抄到一个小本子上,便于我随时阅读。过程是尴尬的,谁也不想是你的老板来每天给你指出这些基本常识应该知道的东西吧,但是效果却真的是显著的,简言之,当我发邮件给陌生人求助的时候,我之前发10封邮件,大概能有个1-2封回复,就算不错的,现在10封邮件出去,可以得到一半以上的回复,而且回复的都是很长很详细的解答我的问题。

当我的基本金融知识结构搭建起来之后,越发发现这些细节东西的重要,或许这就是所谓情商的一部分吧:做错事情不但要诚恳道歉,而且要尽量早的第一时间道歉;对别人的帮助,要表示感激;在可占可不占的小便宜上,不去占这个便宜;对待别人宽厚,对待自己严格;要大方,不要小气,即使是个女的,在工作中,如果你希望的是因为有能力而被尊敬,就不要再妄图因为天真而被照顾宠爱。我有一阵子一直在腹诽这个社会对女性标准的不公平,既要你温婉和善,不咄咄逼人;又要你独当一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美国一个杂志的报道,说因为脑细胞结构的不同,所以女性可以在依靠别人和被依靠中间迅速转换(起源好象是因为,从远古以来,女性在没有孩子的时候,是被照顾的,而有孩子后,是需要照顾孩子的,所以慢慢进化到可以迅速转换角色了),而男性则不能。于是我就停止了腹诽,原来这个自然界是以这样一种形势来公平的存在着的,即:如果对你要求多了,至少给了你能达到要求的能力。于是,我再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有有意识的去努力,把一切有碍于长成大树的枝枝丫丫,也就是我的坏习惯,一一砍掉,然后等着看我的生命之树,到底能长成什么样子。

对待这种字斟句酌的挑剔,我一直没有抱怨,努力的跟上公司前进的脚步,终于在今天,我得到了一句解释:你的书面英语已经不错了,我一直挑剔你的遣词造句,不是因为对你苛刻,而是告诉你,一个高标准的商业信件/文档应该是怎样的。于是我在心里,得意的笑了,3个月,从我的第一封被改的邮件开始,我提醒自己要注意从我手中发出去的每一个书面的东西,即使有时候只是一两句话。终于,在基本功方面,貌似达到了差强人意的标准了,也算是第二次成长了。目标是,一年后,可以胜任管理投资者关系的角色,也就是,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发表在 未分类 | 6条评论